-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奇异果投屏失败1_0_1_400011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前言:2005年,中俄之间最终勘定了两国绵延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线,从此两国之间再无边界问题的纠葛。围绕边界问题,两国之间一度重兵互陈,从棍棒摩擦到激烈交火,最危险的时候核大战差点一触即发。彼时苏联领导人威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毛主席却大手一挥,回应道:鄙人不怕!
回望历史,将两国甚至世界几次带入危险境地的,便是中俄接壤的弹丸小岛——珍宝岛。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上,更靠近中方一侧,长期以来中国东北的渔民就在岛上活动,论自古以来,中国对珍宝岛的主权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珍宝岛
其实这个古,也并无多么久远。根据记载,珍宝岛是在1915年前后才形成的岛屿,枯水期的时候,中方一侧的渔民甚至可以徒步登岛。珍宝岛形成后,中国当地的渔民张盖等人最先在岛上搭建临时居所,种植蔬菜、晾晒鱼获。
后来当地人陈远起父子将小岛买下,直到东三省沦陷后被日军占据。不管怎么说,摆事实讲道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岛属于中国。
进入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以后,昔日被淡化的珍宝岛领土之争,逐渐被苏联有意推到前台来,成为两国之间边境摩擦的重点区域。双方巡防士兵常常爆发口角、推搡,到了后来苏联方面主动将这一低烈度局面升级成了冷兵相交的肉搏战。
珍宝岛解放军守军
1968年12月17日,双方士兵照例互相推搡,指斥痛骂对方侵犯边境。这时候,苏军却突然拿出棍棒,围拢上来殴打我军巡逻士兵。仅仅过去一个多月,苏军竟然又将装甲车辆开上珍宝岛,阻断解放军士兵的正常巡逻路线,一场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面对突然袭击的野蛮苏军士兵,一直保持克制的我军损失不小,在棍棒互殴中重伤九人,二十余人轻伤。虽无任何人员被俘,但六把冲锋枪却被苏军夺走了。
临近春节,节日的气氛洋溢在东北的家家户户,但战争的阴云也一点点逼近。军区给总参打了一份报告,历数苏军近两年多来对珍宝岛的数十次入侵,并打伤我军士兵抢夺我军武器的累累罪行。除夕刚过,总参批示:
中央同意沈阳军区的意见,坚决回击苏联的武装挑衅!唯一的要求便是,一定要控制冲突的规模,把它限制在一场局部的边境冲突。
中苏边防人员交涉
得到了中央的命令,早已忍耐不住心中怒火的沈阳军区,决心对苏联入侵者发起反击。1969年3月1日,南方已经开春,而东北依旧是冰封的世界。这天深夜,我军一个加强连奉命秘密登岛。这支部队的士兵都是战斗素养很高的侦察兵,他们披着白色的伪装服,顶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刺骨严寒,神不知鬼不觉地登临珍宝岛,开始修筑战斗工事,随后隐蔽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苏联人的哨所里出来了一堆巡逻士兵沿着珍宝岛巡逻。他们从我军士兵面前走过去,全然不知咫尺之遥的雪层之下,暗暗伏着的解放军战士。四周的确是一个冰封的世界,雪花漫天飞舞,岛上的灌木银装素裹,放眼望去仿佛置身在一片珊瑚丛中。
上午八点左右,我军三十多人的队伍,在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和排长武永高的率领下,兵分两路准备上岛。然而眼尖的苏军哨所发现了,很快哨所里的三十多人也乘车出发前来阻止中方登岛,为首的是哨所的所长斯提涅里尼科夫上尉。
解放军标语
斯提涅里尼科夫上尉只看见了孙玉国的小分队,于是也兵分两路,一支亲自带领向着孙玉国靠上去,另一支则绕了一圈,准备从后方包抄孙玉国。结果这支负责迂回包抄的苏军,恰好和我军另一支小分队接火。
惊闻身后枪声大作,苏军这位所长惊慌之中回头观望。恰在这时候,孙玉国下令开火,准备多时的战士们手中钢枪吐着火舌,没来得及抵抗,斯提涅里尼科夫上尉,就和他的十几个士兵横七竖八地倒在了雪地里。
枪声大作,苏军那边的装甲车立马开上了岛。中方反坦克手紧急开火,接连发射三发反坦克火箭,但都没能击中目标。不过这把苏军装甲车倒是吓得够呛,调头驶离珍宝岛。很快,苏军方面一只二十多人的小分队上岛支援,但我军已经形成了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很快苏军战线便宣告崩溃,残存的部队被解放军赶下了珍宝岛。
解放军战士荷枪实弹
此时距离中方部队登岛不足两小时,第一次交火便宣告结束。根据战后双方的官方资料,苏军方面在第一次交火当中阵亡31人,重伤14人。而中方也付出了牺牲两位副连长和21名士兵的代价,击毁苏军装甲车、指挥车和卡车各一辆、击伤装甲车一辆。
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我军,随后紧急撤离。苏军则在我军撤离后,派兵上岛,挖掘战壕修筑工事。不久岛上苏军兵力增加至45人,旁边还有一支80人的预备队。到了3月12日,苏军在珍宝岛区域部署的兵力超过了一万人,而沈阳军区由肖全夫指挥,也在珍宝岛战区配置了近万人的部队。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3月14日,苏军却大批大批奉命后撤,珍宝岛上也空无一人。我军抓紧时机,登岛侦察。苏军撤离后的当天夜里,我军工兵就在珍宝岛南部埋设了400多颗反坦克地雷,一支队伍由侦察排长于洪东率领,在珍宝岛上潜伏了下来。
解放军在珍宝岛巡防
午夜时分,原先撤出珍宝岛的部队又突然上岛潜伏起来。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的行动全被于洪东这支部队尽收眼底。获悉了岛上的最新情况,肖全夫司令员立刻派出一支加强排上岛,利用岛屿东南部天然形成的壕沟,和苏军对峙着。
15日清晨八点多,苏军发起进攻。我岛上守军坚守阵地,击退了苏军的第一波进攻。9点45分左右,苏军派出五辆坦克和六辆装甲车逼近珍宝岛,分别从南北两侧进攻,以密集火力封锁上岛的路线,阻止中国派人上岛增援。
战况危急,驻守在二号阵地的我军无后坐力炮班班长杨林,用手中的炮阻击苏军,先后击伤三辆苏军装甲车,可他自己也不幸牺牲在苏军坦克炮火下。这一天的战斗非常激烈,苏军甚至出动了火力强大的BM21自行火箭炮。在中方的火力反击之下,苏军一辆坦克进入雷区,被炸断了履带动弹不得。
解放军战士做好战斗准备
17日双方进行的激烈炮击,正是围绕这辆坦克展开的。这辆被炸断了履带而无法行动的坦克,是苏军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T62坦克,在珍宝岛战役爆发之前几年,才刚刚亮相服役。这一装备的水平,远超当时中国现役的主力坦克。
如今,苏军看着这辆世界先进水平的主战坦克,停在靠近中方一侧的封冻江面上,心急如焚。
他们先是派出了人员抢修,企图将坦克开回来,被中方密集的火力网阻挡而无法靠近。中国方面则希望缴获这辆先进的坦克,于是也派出人员争夺,也遭到对岸猛烈的炮火封锁。到了后来苏联人放弃了,干脆决定击毁这辆坦克。
于是一轮轮炮火齐射,数发炮弹朝着这辆坦克打来,很快将坦克周围厚厚的冰层击碎,这辆T62就这样沉入了水底,两边都没有得到这辆先进的坦克。
步战车
不过到了四月份,天气回暖冰层解冻,我军趁着夜色派出一支专业潜水员,悄悄将这辆坦克从水中打捞上岸,随后转运到后方。而今,战争已经过去半个世纪,而这辆T62依然陈列在首都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既是苏军入侵我神圣领土的铁证,又是我军缴获的战利品。看着坦克车身的弹痕,不难想象那几日交火的情形有多么激烈。
根据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数据,在1969年3月2日、15日和17日的三次交火中,苏军阵亡58人,负伤94人,对比中方的伤亡数字,显然是“吃了大亏”。要不苏联高层也不会在战后不断叫嚣,要加码升级这场冲突来找回颜面了。
解放军缴获的苏军先进坦克额
在苏联高层当中,以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和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为代表的鹰派人物,就主张要加码升级战争,一次性消除中国的威胁。他们打算动用部署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装上相当于几百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境内重要的政治、军事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当时美苏同为超级大国,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苏联打算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就必须要保证美国不会插手干预,不说站到中国一边去,至少也得保持中立才行。于是8月20日,苏联通过外交管道,将这一绝密消息通报给了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
第二天一早,基辛格便到达白宫转告尼克松。随后两人召集幕僚开会,紧急磋商对策。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当前西方世界的最大威胁是苏联,而保全一个相对强大的中国,对于符合整个西方世界的战略利益。
基辛格
其实美国人表现出要干预的决心,却并不希望战火真的烧到自己身上。因为中国也是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的核武器水平更加先进,但是也无法保证能全部摧毁中国的核反击力量,势必会在核战争爆发后遭到中国的报复。届时,核污染会席卷亚洲,威胁到海外美军的生命安全。
于是美国人最终决定,一方面向苏联表示反对意见,只要美国不承诺保持中立,苏联就不敢轻易决定对华使用核武器;另一方面,基辛格等人觉得必须尽快将苏联的意图告知中国。
不过当时中美之间并无正式的外交关系,且抗美援朝以来,两国关系降入冰点,积怨深重。美国直接找到中国人说,苏联要对你们进行核打击,可能不但不会采信,反倒会被怀疑是不是又在捣鼓什么阴谋。
思虑了很久,华盛顿的高层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于是1969年8月28日,一家不入流的小报纸刊登了一则文章,标题非常耸动《苏联将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文中言之凿凿,什么“根据匿名人士的可靠消息”、什么“苏联动用中程弹道导弹”、什么“目标位置是酒泉、西昌等发射基地和北京、长春等重要城市”......全文看下来,有鼻子有眼,联想到近来越发焦灼的中苏关系,瞬间这则报道就被各大通讯社引用,随着电波传遍全球。
在克里姆林宫,勃列日涅夫暴跳如雷,恨不得也把皮鞋脱下来狠狠地敲打——还好他并无前任的这个习惯。“美国人怎么可以这样把绝密的信息泄露出去!”骂虽骂,但勃列日涅夫找不到铁证,不但没有证据证明是美国官员泄密的,甚至还没法证明泄密的是美国人。美国高层就这样,既传递了消息,又把泄密的责任摘得一干二净。
中国方面对此也高度重视,毛主席听了周总理的汇报以后,大手一挥非常不屑:“不就是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是鄙人不怕!”毛泽东军事思想一贯讲究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过了,战术上的准备就开始了。毛主席很快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九字方针,全国上下很快进入到了战备动员的状态。
许多企业转向从事军工生产,积极备战。不少重要的企业开始拆卸设备,往西南山区转移,新厂址也比较分散,能把生产设备装进山洞和掩体的,就尽量都藏进去。全国上下几乎每个城市都开始挖掘大型防空洞,储存粮食和饮用水,以便在战争打响的时候,保全人民。如今不少城市的大型商场,很多都是当年的地下人防设施改建而来的。
除了重要的工厂和高校,各级干部也都分散安置。周总理坐镇北京办公,不过办公场所转移到了秘密地下掩体中;毛主席前往武汉,其他老帅们也被分散安置各地,除了中央的,地方上许多干部也被下放转移,为的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为抗住苏联的核打击并长期抵抗苏联入侵保存有生力量。
百姓游行抗议苏军侵占珍宝岛
绝密的消息被美国人公诸于众以后,苏联面临着全世界的反战舆论压力。毕竟二战的创伤殷鉴不远,你苏联又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吗?打就打呗,还是核大战?世界上唯一挨了两发核弹的日本,既让各国看到了核武器的强大威力,也让各国达成了某种共识——核武器这种东西,还是术高莫用为妙!
在侦测到中国境内的军事调动和举国上下动员备战的情报后,苏联也犯嘀咕了。早先嚷嚷着要核弹洗地的苏军高层,也逐渐冷静了下来。中国在1964年拥有了原子弹,并且在两年多后又研制出了氢弹。
被嘲讽有弹无枪之后,就连导弹也研制出来了。当年苏联面对的中国,可是一个实打实的核大国。中国的核弹绝不是摆在炮架上唬人的,也不是在自家试验场上试爆着听响玩儿的,逼急了是真能发射出去命中目标的。
解放军积极备战
核打击中国的战争突然性已经不存在了,仗还没打就先背负了道德罪名,真要打起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苏联人也不是不明白,目下如何体面收场才是该考虑的问题。于是最终苏联人决定,还是和中国接触缓和一下紧张的关系。
1969年9月2日,越南领导人胡志明逝世,各国纷纷派出使节前往吊唁。悼念胡志明的活动,给了苏联一个修复对华关系的契机。苏联部长联席会议主席柯西金,利用在越南吊唁胡志明的时机,向中国代表团提出要在回国途中经停北京,同周总理会面商谈。
经过反复考虑,毛主席最终同意了,不过只是周总理,就在机场和他谈。
周总理柯西金合照
于是乎,吊唁完胡志明的柯西金风尘仆仆,连北京的酒店都没进去,就在机场上同周总理展开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会谈。这次柯西金没有看到隆重的欢迎仪式,更没有享受到国宾的高级待遇,但谈判似乎却起了效果。这次机场会谈之后,中苏紧张的关系有所缓和,但勃列日涅夫等强硬派却再次反对柯西金的和谈政策,认为需要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
当年9月16日,英国《星期六邮报》刊发了苏联自由记者维克多的文章,宣称苏联可能会对中国罗布泊基地发起空袭。这位所谓的自由记者,其实是苏联克格勃人士,授意他写这份文章的,正是苏联高层,目的是向中国施压。
得知这一消息的尼克松,再次召开国防会议。与会的有国防部长莱尔德、副总统阿格纽、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惠勒、国务卿罗杰斯和国安事务助理基辛格。会议商讨决定的措施有三个:
首先,尽快恢复和中国的外交联系,特别是恢复已经中断了两年多的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这件事情,基辛格委托美国驻波兰大使进行。由于长期没有和中国方面有联系,这位美国驻波兰大使,一直没能联系上中国大使,直到被基辛格下了最后通牒,他才使出了杀手锏——在一次展会上,一路追着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人员跑,转告美国方面希望重启大使级会谈的消息。
其次,就是通过与中国关系熟络的人士,转达美国希望改善对华关系的诚意。
由于这两步无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美国人来了一记猛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人有一张王牌都没舍得用,那就是美军手里掌握的苏联密码。美国人已经破译了一部分,就用这部分已破译的密码,向苏联境内各大城市传送了指令——“准备预防核打击!”
苏联不少城市瞬间乱了套,一片混乱之中分不清命令的真假。后来一查,苏联中枢根本没发过这指令,这才意识到,美国人真的不会坐视中国遭遇核打击。而且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传递了惊人消息:基辛格告诉他,美国拟定了一份作战计划,只等中苏核大战爆发。
与此同时,就在9月23日和9月29日两天,中国先在地下进行了核试验,随后用轰炸机投掷引爆了一颗3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无一例外,美苏两国的监测站都在第一时间侦测到了爆炸造成的地震波和大气信息数据。中国的密集核试验,在向苏联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鄙人不怕!”
进行核试验
生怕苏联人不知道中国意欲何为,美联社特别刊发了一篇社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最近两日的核试验,并非是为了获取核试验的数据,更像是实战前的检验手段。
眼看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并且具有相当的核反击能力,强硬如勃列日涅夫,立场也不得不软化下来。收到中国核试验报告后,他难得平静地对柯西金说:
“也许,美国人的战争计划只是个唬人的幌子,但中国人确乎是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不能保证一开始就全部摧毁他们的核武器,这办不到。几年前他们的核武器还不能实战,但很快就试验成功了导弹负载核弹头的实验。现在整个中国都在挖洞,这时候开战简直昏了头,我们应该和他们谈判。”
最终,这场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苏联对华核威胁,在毛主席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纵横俾阖之下、也在美国人出于战略利益考量的施压下,苏联最终选择和谈解决,笼罩在人类头顶的一场核战阴云,最终烟消云散。
Powered by 奇异果投屏失败1_0_1_400011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